2007年7月1日,为迎接“伍连德纪念馆”开馆,根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领导的指示,在原省政协副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十大医学家”傅世英教授的联络下,我们前往新加坡访问伍连德博士的长女伍玉玲女士,前往马来西亚寻访伍连德博士的历史印迹。
盛夏季节前往接近赤道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着实令人生畏。“红眼航班”飞行了六个小时,于凌晨降落在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虽然热风袭来,却未有想象中的闷热。访问在充满崇敬与期待中开始。
一座家庭纪念馆
新加坡,1963年独立的新兴国家,为世人称颂的文明、清洁的花园式国度,整座城市处处呈现出现代化气息。
伍玉玲女士的寓所地处城区东南,是一座三层小楼。因为有傅世英教授的电话预约,伍玉玲女士轻盈地打开房门,热情地迎接我们。
这是一套复式二层居室,楼下是客厅,楼上是书房和卧室,整洁典雅,充满书卷气息。
进入客厅,伍连德博士大幅特写照片和半身铜像映入眼帘,伍玉玲女士及子女所取得成绩的照片、实物摆放其旁。伍玉玲女士说,这是在向伍连德博士汇报。她每天睡前都要到父亲铜像前道晚安。
在伍玉玲女士的客厅、书房、卧室里,在壁厨、柜子、箱子里,在桌子、茶几上,处处都摆放着有关伍连德博士业绩的书籍、资料、照片、文物以及赠品,她的家可以说就是一座伍连德博士纪念馆,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伍连德博士的故事。就此,我们走近了伍连德博士,走进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说到父亲伍连德博士,伍女士充满敬意与自豪。她不时抱来一册册书籍、一叠叠资料供我们查阅、拍照。从上午9时至下午7时,连续两天的紧张访谈,我们真担心她吃不消,可她却毫无倦意,远不能与81岁高龄联系起来。她思维敏捷,睿智风趣,仪表端庄,行动自如。中午,她亲自驾驶白色本田轿车载我们外出用餐,其娴熟、其机敏,着实令我们吃惊。她指着轿车“2686”的车牌号告诉我们,“这就是中国”,26代表她1926年出生在中国哈尔滨,86代表她1986年在中国度过60岁的生日。
伍玉玲女士是新加坡文化教育名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她早年赴美国留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受聘英国剑桥大学,1953年返回新加坡在新加坡师范学院任职,后到新加坡教育部从事中文教育培训工作。
1963年新加坡建国后,针对英语为唯一语言的殖民教育,她积极倡导英语、华语双语教学,提倡简化字,主张使用母语、以普通话作为汉语标准语,协助政府制定政策,编写教材,建立汉语教学培训中心,被称为双语教学领域的开拓者,被新加坡政府授予该国仅有的十几位“太平局绅”之一。在她寓所客厅的一个柜子上,摆放着她分别与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总理吴作栋、副总理吴庆炎、内政部长黄根成的合影。
伍玉玲女士的充沛精力,得益于她健康的生活方式。她向我们介绍,伍连德博士终身不嗜烟酒,积极倡导戒除鸦片。她由于工作压力大,应酬多,曾一度养成吸烟、饮酒的习惯。有一年她在泰国出席会议回到宾馆,刚把香烟点燃,床边电话铃声响了,新加坡教育部官员通知她一个不幸的消息,与她长期共事的教育部常务秘书因患喉癌病逝。出国参会前,这位常务秘书还同她在一起吸烟,如今却永远地离开了她。伍女士面对香烟说:你夺去了我的朋友,以后我也就不与你做朋友。
一件极其珍贵的赠品
在伍玉玲女士客厅的墙壁上,一块雕刻精美的木匾引起了我们注意。居中上方是象牙雕刻而成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两侧分别题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下方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落款处为“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孙文祯签”。
伍玉玲女士为我们揭开了这块匾极不寻常的来历。原来这块匾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于1925年赠送给伍连德博士的,足见伍连德博士在当时影响之巨大,地位之突出,与孙家交往之深厚。年轻的伍连德博士在当时名声大噪,缘于他在上世纪初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伍连德博士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学成后回马来亚行医。1907年应施肇基之邀回中国,被袁世凯聘任为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帮办(相当于副校长)。1910年12月18日,刚刚卸任哈尔滨道台、到外务部任职的右丞施肇基急电伍连德博士进京,向他通报了一个惊人消息:东北发生大疫,吉林、黑龙江已死亡3万余人,并有迅速向关内、国外蔓延之势,情况万分危急。经施肇基力荐,清政府钦命伍连德博士为全权总医官,负责东北防疫事宜。31岁的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从容不迫,毅然奔赴疫区。
圣诞节前一天,伍连德博士仅带了一名尚未毕业的学生——天津陆军医学堂高材生林家瑞和一台英国造的贝克牌袖珍型显微镜以及从事细菌学工作所必需的的物品来到哈尔滨。
疫情远比伍连德博士想象的惨烈,家家关门闭户,街上死人多,活人少,一具具棺木并未来得及掩埋,街面“死倒”不时增多,令人目不忍睹。
伍连德博士以一位科学家的认真精神,通过解剖尸体,在显微镜下发现了鼠疫杆菌,首次认定造成大批人死亡的罪魁祸首是肺鼠疫。他果断采取加强防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焚化尸体、建立医疗机构收容病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仅用不到四个月时间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避免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创造了扑灭鼠疫的人间奇迹。
伍连德博士预测,鼠疫还会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再度爆发。果然,1919年至1921年,东北又先后发生霍乱和鼠疫,由于伍连德博士已建立起防疫网和防控措施,有了第一次扑灭鼠疫的经验,使这次死亡人数远低于当时最先进的英国。
在伍连德博士辉煌的人生历程中,他还协助当时的中国政府开创了一系列卫生防疫事业,收回海港检疫权,创办中华医学杂志,参与中华医学会的创建,创建多家现代医院,业绩斐然。其中,最令他骄傲和自豪、最长中国人志气的,是由他主持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而且由他、由中国人担任大会主席。伍连德博士作为现代中国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史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得到宋庆龄等知名人士的尊敬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1937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日本轰炸机将邻近上海市政府的伍连德博士新居炸毁,所幸家人无恙。伍连德博士参加国际会议归来,看到国已破、家被毁,特别是他的大量书籍、资料毁于一旦,痛心疾首,愤然离开上海,离开了他奋斗近30年的中国,返回故土——马来亚。至此,他叱咤风云的人生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
一册装祯精美的影集
在伍玉玲女士捧出的一叠影集中,仅有一册是私家照。伍女士微笑着向我们介绍,“这册影集是爸爸给‘北京妈’(伍连德博士第一任夫人黄淑琼)拍的,而且由爸爸亲自装祯,他们在北京的好多名胜古迹拍了照片,选了这么多漂亮的建筑,这么好的角度,爸爸拍这些照片好辛苦啊!”
翻开影集,共有照片230余幅,几乎全部是黄淑琼女士的。其中有站姿、坐姿、正面、侧身等各种姿势,反映了伍连德博士对夫人的敬重。
1903年8月底,伍连德博士毕业告别伦敦,返回马来亚,住在新加坡故友、英女皇奖获得者林文庆医生家中。林文庆早期加入同盟会,兼任过孙中山先生的保健医生,后受聘陈嘉庚创建的厦门大学任校长。伍连德博士在这里与林文庆妻妹黄淑琼邂逅订婚。1905年,伍连德博士在新加坡与黄女士举行了婚礼,婚后返回槟榔屿。
黄女士举止文雅,是一位贤妻良母。她精通中文和英文,对伍连德博士的事业倾注了全部关注和支持。她与中国人、外国人打交道都恰到好处,在北京的社交圈非常受欢迎。伍连德博士常年工作在哈尔滨,打理北京方面事宜均由黄女士出面。她还常随伍连德博士接待客人、洽谈事宜,成了伍连德博士的得力帮手。
指着一张伍连德博士的藏书票,伍玉玲女士笑着说,“这一定是“北京妈”替爸爸设计的,这图案多优美啊,显然是出自女人的巧手。”
我们面前的伍连德博士藏书票的确非常精美,中央是一枚方形印章,上下方对称的是玫瑰花和花蕾图案及伍连德博士的英文译名。
黄女士的父亲黄乃裳是福建著名侨领,倡导变法维新,成为新派著名人物,与康有为、梁启超同被列入“黑名单”。变法失败后,黄乃裳赴南洋,在新加坡与孙中山订交,确定沙捞月为垦殖基地,召集福建同乡建设新福建。家庭的背景与教养,使黄女士对时局有着较强的判断力。
1928年,蒋介石邀伍连德博士出任国防部军医署署长。伍连德博士对此心存疑虑。其时,黄女士对蒋介石背叛孙中山民主革命道路、成为新军阀产生了警觉和反感。伍连德博士听取夫人意见,毅然辞去了国防部军医署署长一职。
1937年,黄女士因肺结核在北京病逝。黄女士和伍连德博士共育三子,均先后离世。尤其是长子伍长庚的病逝使他痛心不已。
伍长庚在清华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学位。伍连德博士对他充满期待,为他设计了从事医学研究的道路。伍长庚作为留学美、英归来的防疫专家,选择在北京从事城市卫生防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病的控制,不幸染上结核,1942年英年早逝。这给伍连德博士带来沉重打击,不仅使他失去爱子,也留下传承他医学事业的无尽遗憾。
1925年,伍连德博士在东北再度成家。夫人李淑贞女士祖籍广东,生长在东北吉林,一直跟随他奔波,为其育有五个子女。其中长女伍玉玲女士长期致力于伍连德博士业绩的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夫人李淑贞女士对伍连德博士事业的最大贡献。
一幅深藏卧室的油画
访问中,伍玉玲女士主动邀请我们到她的卧室参观。她笑着说,这对外人是个“破例”,是她对哈尔滨人的“特殊礼遇”,她邀请我们观赏一件物品,讲述一段故事。
在她卧室床头左上方,一幅人物油画格外抢眼,由高一尺二、宽八寸的精美镜框镶嵌,看得出主人对它的珍爱。
油画肖像是一位年轻女性,眉宇间显露着聪颖与高傲,眼神中透着刚毅与忧郁,这就是伍玉玲女士年轻时的写照。画面上的伍女士表情难过而忧郁。据她讲,从小她父亲对她影响很大,她曾随父亲到过医院病房,看到过病人垂危痛苦的样子。她还在东北看到过冻死的“死倒”,在上海见过以一块大洋卖掉孩子的父母……这些都在她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印迹。
凝神中,伍女士把我们带入一段美好而又难以忘怀的回忆之中。
1952年,年迈的伍连德博士思女心切,郑重地向女儿提出,希望她和女婿回到马来亚。并且表达了两个心愿:一是希望他们回来定居,二是希望他们为他生个外孙或外孙女。
伍玉玲夫妇原本打算到英国学校任职,知道父亲的意愿后,两人左右为难,一面是成功的事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一面是年迈的父母。在深爱的父亲面前,他们决定做出牺牲,返回马来亚。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时正值台湾国民党当局要反攻大陆,传美国要派第七舰队轰炸中国大陆,要组织在美华人学生军训。一些进步学生联名写信抵制,伍玉玲女士的丈夫台振华先生作为华裔学生会主席也在请愿书上签了字,并因此上了美国情报组织的黑名单,行动受到了监视。伍玉玲夫妇最终冲破阻力,1953年返回马来亚,回到父母身边。并且有了一个女儿。两个愿望都实现了,伍连德博士十分欣喜。
当时,伍连德博士正在马来亚怡保市开诊所,他早年与陈友仁相识,后结识了陈友仁夫人张荔英女士。张荔英女士的父亲张静江早年曾与孙中山组织同盟会。张荔英女士喜欢南洋的气候和色彩,嫁给陈友仁后,来南洋美院教授英语和美术。伍连德博士正为女儿归来而高兴,就请张荔英为女儿画一幅肖像油画。
张荔英女士深受法国油画艺术影响,造诣颇深,名气很大。由于伍玉玲没有经验,加上张荔英对伍玉玲的性格特征不熟悉,第一幅画画得不够理想,伍连德博士不满意,提出请张荔英女士再画一幅。
这幅由父亲请名人、身着母亲定制旗袍的肖像画,凝结了父母对她深深的爱。伍女士把这幅油画作为特殊的纪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她所珍藏,一直悬挂在她的卧室床头,她感觉每天都与父母在一起。有时,她几个小时坐在油画前,沉浸在往事之中,沉浸在幸福之中,沉浸在怀念之中。
伍玉玲女士轻松、向往地对我们坦露:她生在这样的家庭,幸福而完美,一旦走完这人生,她就能永远地和父母在一起了。
一部引起轰动的大型画册
伍连德博士一生注重资料积累,拍下了大量的照片,还为每一幅照片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作了记载,有些直接用英文打字机打印到照片背面,为后人研究近代医学史、研究他本人留下了丰厚的史料。
为了弘扬伍连德博士的业绩,伍玉玲女士收集了大量资料,做了不懈的研究工作。1995年,一部由伍玉玲女士主持编印的英文版《回忆伍连德博士——鼠疫斗士》大型画册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纷纷订购珍藏,也引发了更多国家、更多机构、更多人士研究伍连德博士。画册共185页,收入珍贵照片310幅,其中213幅为伍连德博士在中国防疫、检疫、办医院等活动的写照,展示了伍连德博士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世人叩开了通往伍连德博士辉煌历程的大门。
这部画册展示了伍连德博士对中国医学史做出的突出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
——创建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担任首位全权总医官,被誉为“鼠疫斗士”,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为国际微生物学方面的著名机构,不仅在疾病预防方面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在科研上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收回海港检疫主权,担任第一任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
——举办中国第一届国际医学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并担任大会主席;
——作为当之无愧的医学巨匠和首席医学专家,参与创建中华医学会,连任两届会长,使中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教育开始步入正轨,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办《中华医学杂志》,任首任总编辑;
——倡议建成北京协和医学院;
——在世界上第一次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医史》,把中医这个名词译成英语为thehealingart(治愈的艺术),表现了中医卓越的功效和生动的美感;于1937年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医史文献展览,于1938年筹办了中华医学会历史博物馆,开创了中国现代医学系统和医学教育;
——创办东北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办的高等医学学校“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后称“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北京中央医院,亲任院长四年;
——1937年4月创办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协会,出任会长。
由于伍连德博士的地位和影响,他曾被授予京师大学堂文学博士学
位、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博士学位、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及苏联微生物学会外国会员、上海圣约翰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等20多个荣誉博士、院士学位称号。
在这部精美画册的最后一页,印有我国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在1924年5月所题的极不寻常的赞誉“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唯伍星联(连德)博士一人而已!”对伍连德博士的一生作了极高的评价与总结。
这部大型画册出版以后,被誉为“是一部富有价值的医学和公共卫生史的参考书”。一位西方医生在信中说,这部画册告诉了他现代医学是怎样开始的,直观地看到了消灭鼠疫的过程,看到了伍连德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说,这部画册让全世界都看到了那场灾难,看到了伍连德博士人生壮丽的画卷。
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伍玉玲女士的收藏中,有伍连德博士1950年开始撰写、1959年由剑桥出版社出版的原版《鼠疫斗士:一个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
伍连德博士一生醉心医学研究,尤以著书、藏书为多,为研究历史、研究医学留下了难得的财富。
伍连德博士学术造诣博大精深,成就非凡,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多部,论及公共卫生、传染病、医学教育、医药管理、海港检疫、中医医学、医学史、社会医学、健康教育等领域。其所著的《肺鼠疫论述》、《中国医史》、《鼠疫概论》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篇巨著,至今仍为国际同行引为经典。
伍连德博士所经历过的地方都留有他的遗物,一些国家的大学、图书馆都珍藏他的书籍和资料。1957年,伍连德博士将二千多卷有关中国、印度和欧洲科学、艺术、历史书籍捐献给南洋大学(今新加坡国立大学);将自己的论文和鼠疫资料捐献给香港大学;将一批珍贵收藏捐献给新加坡马来亚大学;还将一批图书、标本、名画、古物捐赠给一些学校或博物馆。
伍连德博士留下最珍贵的还是他的精神遗产,核心是他的爱国思想。
1913年,时任华盛顿军医署图书馆馆长助理的嘉里逊出版了《医学史》一书。这是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医学史的专著,成为权威课本和重要参考书。伍连德博士看到这部著作,发现其中介绍中国医学的内容竟不到一页,而且多有贬低,马上写信给嘉里逊提出质疑: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医学史,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记述。对方回复说,他找不到关于中国医学史的文献。伍连德博士决定向世界推介中国医学。他与医学史家王吉民耗时16年,完成了工程浩大的英文版《中国医史》,展示了中国医学的辉煌成就,扬了中国国威,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在中华医学会大会上,作为中华医学会会长的伍连德博士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建议,在中华医学会的会议上用中文发言。会场为之震动,掌声一片。
伍连德博士常讲:我是中国人,中国是我的国家,我在给中国做事。
在一些重要场合,伍连德博士最喜欢穿他在剑桥大学毕业时的博士服。这件博士服遗失后,他又做了一件。穿上博士服,他就是要让世人知道,他有剑桥博士资格,中国有人有剑桥博士资格。
在伍连德博士的言行里,透着中华民族那种骨气:中国人不比别人差,中国人能够站在科学发展的巅峰,中国人能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生最大的心愿
伍玉玲女士把弘扬伍连德博士的业绩和精神作为晚年最大追求,她十分关注中国、世界对伍连德博士的纪念活动,不顾80岁高龄而奔波,出席了一些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近年来,在她的记忆中有:
1995年6月,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等在上海联合举办的“纪念伍连德博士及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9年3月,国家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2000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纪念第一任院长伍连德博士举行的雕像揭幕仪式。
2001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于75周年校庆之际隆重举行的第一任校长伍连博士纪念大会和雕像揭幕仪式并建立伍连德博士纪念室。
哈尔滨是伍连德博士消除鼠疫的战场,也是伍玉玲女士的出生地,伍女士对这里有着特殊感情。1995年,她到北京出席会议,专程来哈尔滨,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领导的陪同下,到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旧址和她的出生地参观,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1926年9月,伍连德博士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及其所属滨江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基础上,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伍连德博士任第一任校长。后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4年底,经哈尔滨医科大学积极推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决定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原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旧址,建立“伍连德纪念馆”。2006年9月8日在这里举行了“伍连德纪念馆”奠基仪式。
傅世英教授不顾85岁高龄,于2004年11月12日假道泰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之机,前往新加坡会见伍玉玲女士,沟通弘扬伍连德博士业绩、建立伍连德纪念馆事宜。伍玉玲女士对建立“伍连德纪念馆”十分欣喜,充满期待,曾多次通过电话与傅世英教授了解建馆情况。
在我们的访问中,伍玉玲女士盼望着伍连德纪念馆早日建成,郑重地将准备好的一批珍贵的图书、文物捐献给“伍连德纪念馆”。其中有弥足珍贵的史料: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未》影印件,宣统三年四月出版;
《清未东北地区爆发鼠疫资料》(上下)成于宣统三年;
对联两幅,贺杖四幅;
《共戴薪传——星老留念》一册,由上海海港检疫局同仁书写的纪念册。
伍玉玲女士还代其弟弟捐赠了五枚勋章和纪念章:
1.宝光嘉禾勋章一枚,民国大总统表彰伍连德博士禁鸦片和其他工作业绩;
2.金质纪念章一枚,第九次远东热带医学会议充分肯定伍连德博士及其侄子伍长耀所做的突出贡献;
3.金质纪念章一枚,伍连德博士在云南考察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敬赠;
4.纪念章一枚,槟城大英义学于100周年校庆之际赠送伍连德博士;
5.达令奖章一枚,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前身)表彰伍连德博士在疟疾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伍玉玲女士说,伍连德博士一生荣获了几十枚勋章、纪念章,其中11枚最为珍贵,如今多数已经散失。这5枚奖章、纪念章概括地反映了伍连德博士各个阶段的突出业绩。
历史没有忘记伍连德博士,有识之士没有忘记伍连德博士,有的撰写有关他的传记,有的发表纪念他的文章。今年6月,在哈医大伍连德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举行的捐赠仪式上,80岁高龄的哈医大校友贾树华先生郑重地将一部德文版文集捐献给伍连德纪念馆。贾树华先生的父亲早年从事医务工作,该书的作者是他父亲的德文老师。在东北鼠疫流行时,作者作为在东北铁路任职的德国医官,在哈尔滨拍摄了许多有关鼠疫的珍贵照片,并配以生动的记叙。贾家两代人传承了70余载,终于使这部书找到了最好归宿。
纪念伍连德博士不应是伍玉玲女士个人的愿望,也不应仅仅作为一段历史记住。在当今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面临严峻挑战和风险,纪念伍连德博士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纪念他个人。
一条通往故地的寻踪之路
结束对伍玉玲女士的访问,我们直飞马来西亚,寻访伍连德博士在
那里的遗迹。
伍连德博士在马来西亚留下了他一生主要的生活轨迹。他曾经居住过的槟城——怡保——吉隆坡像一条直线,沿着马来西亚西岛的西岸延伸。在我们400多公里的行程中,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不时从车窗掠过,大地一片葱绿,山水之间,旖旎的热带风光尽收眼底。
槟城(penang),旧称槟榔屿。位于马来半岛西北部,马六甲海峡交通要冲,山水秀美,素有“东方花园”之称,是马来西亚华人最多的一个州的州府。
近代以来,槟榔屿的知名,不仅因其美丽的热带风光,更因其人杰地灵。早年,广东、福建人下南洋,或谋生,或躲避祸乱,很多华人创业成功,为当地人所公认。孙中山流亡海外,曾客居槟榔屿,组织同盟会,策划反清大业。康有为也曾到此鼓吹君主立宪。
伍连德博士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这里。他7岁入英国人开办的大英义学(penangfreeschool)学习。1896年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依曼纽学院留学。1904年,他又回到这里开设私人诊所,参加华侨社会活动,致力于社会改革。1960年1月21日,他在这里的新居中逝世。
当年伍连德负箧英伦,母亲把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汇聚到指尖,按照剑桥信封上学院标识的样式亲手制作了一面用细小的珍珠和宝石织成的壁挂,把其中原有的英国狮换成了东方雄狮图象,鼓励儿子奋发学习。伍连德把它挂在自己的床头,枕着对母亲的思念入眠。据伍玉玲女士讲,剑桥大学正在全球征集这面由东方母亲手织的、饱含东方韵味的特殊校徽。
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中华街,离观音古寺不过一箭之遥。这条历史上的华人街,是伍连德博士的父亲早年开金铺的地方。站在这里,我们耳边仿佛响起当年伍连德是否去剑桥入学家人的争论声、伍连德考上英国奖学金的贺喜声、伍连德从剑桥毕业归来父母的喜泣声。如今这一切都已成过眼云烟,只有那座依然香火鼎盛的观音古庙,将伍连德博士的出生地定格。
牛干冬街。伍连德博士获得剑桥医学博士学位以后,在这里挂牌行医。由于伍连德博士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对热带常见病、传染病颇有研究,医术高,一视同仁,一时门庭若市,成了槟榔屿的名医。在这里,他还致力于种种改革,反对赌博和吸鸦片,主张剪除男子发辫,提倡女子教育,鼓励青少年从事体育运动,创设文学会等,成了当地活跃人物。
槟城大英义学(penangfreeschool),是我们寻踪的重要一站。这里是伍连德博士展翅高飞的地方。大英义学原址是一座白色二层英式小楼,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建筑仍然保持完好。由于没有操场,如今已改成博物馆。现在的校址是青草巷,1928年迁入,校园占地有足球场大,校舍为英式二层外廊建筑。在学校纪念室的一面墙上,显赫地悬挂有马来西亚前首相、议长、部长、科学家、社会学家的画像。校长向我们介绍,画像中的人物都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足见这所学校的实力与影响,令人肃然起敬。
纪念室中央设一组展柜,其中一个集中陈列着伍连德博士的十七部著作,虽已陈旧,但仍被作为珍品收藏。访问中,一些在教室、走廊穿绿色校服的华人、马来学生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学生校服的背面都印有英文“wulienteh”(伍连德博士)字样。吴副校长介绍说:这是学校的传统,学校将学生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学生着统一颜色的校服,都以一位知名的毕业生命名,纪念卓有成就者,激励后来人。其中有5名学生背向我们,让相机记录下具有特殊意义的“伍连德博士”字样镜头。告别时,吴副校长欣然挥笔,为我们写下了“penangfreeschoolisproudtohaveasonlikedrwulienteh”(槟城大英义学以有伍连德博士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的题词。
在邹新庆路39号,我们找到了伍连德博士最后的故居。一排平房的右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院。1960年1月21日,刚刚搬进新居不久的伍连德博士脑中风突发,走完了他光辉传奇的人生。根据伍连德博士的遗愿,遗体火化后安葬于槟城,他立下遗嘱“土地是属于活人的,它不应该被死者占据着。”
当时,从香港到伦敦,海内外纷纷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报章连续载文介绍他的生平业绩、发表纪念文章,对伍连德博士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1960年1月25日,马来西亚《海峡之声》报撰文:“伍博士安息了,带着同事和朋友的敬慕,病人的感激,带着当之无愧的荣誉安息了。这个伟大的身影将永远珍藏在爱他的人们心中。”
1960年1月27日,伦敦泰晤士报刊登了题为《流行病的英勇斗士》:写到“伍博士于本周四在槟城与世长辞,享年81岁。他的死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他毕生为我们的世界所做一切,我们无以为报,我们永远感激他”。
忽然,一阵急雨打得车窗一片迷离,仿佛要洗清那段被模糊、被淡忘的有关伍连德博士的历史。雨过天晴,我们站在伍连德博士故居前,心中不免激动惆怅,怀念与崇敬油然而生。令人欣慰的是,在不远的一个街区的清真寺旁竖立着一块“tamanwulienteh”(伍连德博士花园)的绿色街牌。它似乎在提示人们,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伟大人物的印记。
怡保市,霹雳州府所在地,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
伍连德博士旧时诊所。地处布劳斯特路12号,现称谓是马来语地名——伊德尔斯·沙·苏丹路12号(以一位苏丹名字命名)。英国风格的街道与建筑,小街的一端是街心公园,另一端有一条小河流过,环境秀美幽静。一栋英式建筑居中一间是伍连德博士诊所。1937年,伍连德博士举家离开上海,回到马来亚,定居马来亚怡保市,开设私人诊所,成为南洋一位老年私家医生,伍连德博士在这里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
如今这里还保持原有的格局,楼梯、大橱柜还凝聚着当年的风华。当年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就诊的病人不知会不会想到,这位老年医生曾是一位在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引起轰动的传奇人物。
吉隆坡,马来西亚联邦首府。
1903年至1904年,伍连德博士在吉隆坡医学研究所从事医学研究,完成博士论文。该研究所创建于1900年。由于当时吉隆坡还只是一个小镇,研究院的规模很小,研究项主要是虐疾和脚气病。这两种病在马来亚劳工中流行传播,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伍连德博士在这里还积极投身社会改变,与林文庆,宋旺相编辑《海峡华人杂志》,提倡科学思想,被喻为“海峡三杰”。
如今,研究院几经扩建,仍保留着原来的主体建筑风格,成为马来西亚文物保护单位。在研究院展览馆,陈列有伍连德博士的照片、图书和简介。伍连德博士工作过的办公室、实验室、冷冻室,以及显微镜、离心机等,记忆着的那段历史,仿佛离我们并不遥远。
2007年7月9日午夜,飞机从吉隆坡国际机场起飞、攀升。灯海中,我们离开了留下伍连德博士深深历史印迹的马来西亚,渐行渐远,脚下的城市越来越渺小。此刻,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觉得伍连德博士的形象愈发高大,离我们越来越近。
结束访问寻踪行程,心中充满崇敬与怀念。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们感到,让世人记住伍连德博士,把伍连德博士的精神和事业传承下去,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